一、知识点
清明节简介
清明节又称 “踏青节”“行清节”“三月节”“祭祖节” 等,一般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,是冬至后第 105 天,春分后第 15 日。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,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中国传统的清明时节扫墓习俗开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唐朝时,寒食节扫墓被归入五礼之中,宋元时期,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,并融合了上巳节的荡秋千、踏青等习俗活动,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。
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礼俗主题。此外,还有荡秋千、蹴鞠、放风筝、植树、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,以及吃子推燕、醴酪、青团等食俗。2006 年,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典型诗词
- 《寒食野望吟》—— 白居易
- 原文:乌啼鹊躁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离别处。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
- 赏析: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,这首诗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、缅怀先人、追悼亡灵的情景。通过对乌啼鹊噪、纸钱飞舞、古墓春草等景象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凄凉、哀伤的氛围。
- 《郊行即事》—— 程颢
- 原文:芳原绿野恣行时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兴逐乱红穿柳巷,困临流水坐苔矶。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- 赏析: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结伴出游、踏青寻春的欢乐场景。原野披上绿装,山花点缀其间,人们穿过柳荫,尽情游玩,享受着美好的春光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,展现了清明节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愉悦心情。
- 《苏堤清明即事》—— 吴惟信
- 原文: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- 赏析: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堤岸的美景和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。春风拂面,杨柳依依,梨花盛开,人们纷纷出城寻春。傍晚时分,笙歌渐渐消歇,游人离去,只剩下万株杨柳和啼唱的流莺,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游春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