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高》全文 注释 翻译 赏析 作者 典型考题

在本文快速跳转:全文 注释 翻译 赏析 作者 典型考题

一、全文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二、注释

  • 诗题:一作《九日登高》。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。选自《杜诗详注》。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)秋天的重阳节。
  • 啸哀:指猿的叫声凄厉。
  • 渚(zhǔ):水中的小洲;水中的小块陆地。鸟飞回: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。回:回翻旋转。
  • 萧萧: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。
  • 万里:指远离故乡。常作客:长期漂泊他乡。
  • 百年:犹言一生,这里借指晚年。
  • 艰难: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。苦恨:极恨,极其遗憾。苦,极。繁霜鬓:增多了白发,如鬓边着霜雪。繁,这里作动词,增多。
  • 潦倒:衰颓,失意。这里指衰老多病,志不得伸。新停:刚刚停止。杜甫晚年因病戒酒,所以说 “新停”。

三、翻译

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,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。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,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。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,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。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,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。

四、赏析

  • 情景交融的写景: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。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,以 “风急” 二字带动全联,“风急”“天高”“猿啸哀”“渚清”“沙白”“鸟飞回”,形、声、色、态俱全,天、风,沙、渚,猿啸、鸟飞,自然成对,且句中自对,富有节奏感。颔联 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,诗人仰望木叶、俯视江水,在写景的同时,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、壮志难酬的感怆,有 “建瓴走坂”“百川东注” 的磅礴气势,被前人誉为 “古今独步” 的 “句中化境”。
  • 沉郁悲凉的抒情:后两联抒情。颈联 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从纵(时间)、横(空间)两方面着笔,“万里”“百年” 和上联的 “无边”“不尽” 相互呼应,把久客孤独、悲秋苦病、离乡万里、人在暮年等复杂情思融入一联之中,使诗意更见深沉。尾联 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,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,国难家愁使白发日多,因病断酒更难排遣悲愁,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,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。
  • 格律严谨精巧:全诗八句皆对,“一篇之中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字字皆律”。首联对起,且首句末字用平声入韵,打破常规,有 “格奇而变” 之妙。诗歌在写法上也各有错综之妙,前半写景,后半抒情,首联工笔刻画,次联写意渲染,三联纵横结合表现感情,四联归结到潦倒的根源,层层深入,结构严谨。

五、作者

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尝自称少陵野老。举进士不第,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宋以后被尊为 “诗圣”,与李白并称 “李杜”。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,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,内容深刻。许多优秀作品,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因被称为 “诗史”。在艺术上,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;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炼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存诗一千四百多首,有《杜工部集》。

六、典型考题